一、阅读(72分)
(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简”是许多杰出研究者和写作者最为推崇的文风特征之一。文简所展现的应是写作者 能 够以最简约、最平实、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表达艰深思想和高远境界的深厚功力。
养成“文简”的好文风,要在具体的遣词造句中用心思量。针对当前实际问题,思想理论工 作者要做到文简并提高文章实效,要避免对西方话语模式及翻译文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要 在“言之有物、准确鲜明、生动活泼、简洁畅达”上下功夫。写作者在词句使用和写作态度上一 定不能自视甚高、故作深奥,要远离“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等不良风气, 要避免生造和使用除了自己之外谁也不懂、不常使用、意义不明或深奥晦涩的词句,要牢记唯 有研究成果的形成和表达做到“从群众中来”,研究成果的效用才更有可能“到群众中去”。养 成“文简”的好文风,还要培养反复推敲、删繁就简的耐心。好文章当然有可能是一气呵成的, 但更多还是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得来的。
“理”是言辞文章的灵魂所在。“理”可以是作者亲身实践得出的一些道理、哲理,也可以是 抓住了客观事物根本的、反映客观事物实质的、阐述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理论文章 要想达到入脑入心的实效,最关键的还是要透彻阐明作者思想中所要传达的或是客观事物中 所蕴含的“理”。
展开剩余94%“理透”源自对真理的科学掌握。毛泽东曾批评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这种装腔作势的 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只有揭破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才能使大家学会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不仅为我们阐述了 理透的本源,还为我们阐明了达到理透的途径。(甲)对于思想理论工作者来说,要想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方法,抓住事物的根本并在文章中反映真理,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实践。“理透”依 托于富有条理和逻辑的写作之上。(乙)首先,作者要彻底明晰自身所要阐述的“理”,也要确保 这一 “理”符合客观事物的实质与规律。思想理论工作者一定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万不可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次,合理安排所要阐发的观点和所掌握的材料。(丙)撰写理论文
章,既要重视观点,也要重视材料,应以观点统领材料论据,以材料论据增强观点说服力,努力 使思想观点和材料论据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最后,确保推理和写作的思路富有条理和逻辑。 养成“理透”的优良文风,不只要高屋建瓴,更要深入浅出。(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上,我们党的领袖提出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观点,但从不装腔作势和故作高深,相反都尽可能 以最朴实生动、最贴近群众、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去阐明深刻的道理。除了语言生动形象之外, 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具体实例阐述抽象、高深的理论等也有助于深入浅出地达到“理透”的效果。
“神正”,也是对写作者及其文章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气象格局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神正”体现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信念,是历史、时代和人民的共同选择。“神正”体现为鲜明的人民立场。学问为人民而做,文章 为人民而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文章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关注人 民实践创造,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能以科学理论和高尚大德武装人民、引领风尚。“神正”体现为 强烈的历史担当。强烈的历史担当首先表现在文章能够通过理论创新反映时代巨变,解析时代之 问。强烈的历史担当还表现在文章能够融通古今中外,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人类情怀。
(摘编自沈壮海王芸婷《试论文风》)
材料二:
堆砌概念、堆砌材料,围绕一个流行概念在一个平面上反复诠释、重复论证,而在认知上并 没向前推进一步;或者人云亦云、套话连篇,洋洋洒洒数千乃至上万言,无一句无来历,无一语 无依据,使出的是洪荒之力,论证的却是人所尽知的常识。为发表而写作,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写作,是此类文风的病根。
是否直面问题决定一篇文章的价值高低。文体有多种,文章所面对的问题也难以一概而 论,可以是现实社会问题、自然科学问题、情感表达问题、学术理论问题等,问题可以不拘大小, 文章也可以不拘长短,但总要先有一个令人不得不说的真问题,有一种不吐不快的真情感。古 人作文讲求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有清晰的问题,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文章才能有精气 神,才能有真见识。
好文章第一要有洞察力,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进逼,最终对表达的问题有本质的把握。正 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以其昏昏”而想要在文章中“使人昭昭”,行不通。 第二在表达上要能清晰准确呈现问题症结。从谋篇布局到字斟句酌,都服务于对问题的揭示。 华而不实、言烦辞碎的文风,实际上是用表面上的华丽和博学,来掩饰思想见识上的贫弱。
总之,能够言之有物、直面问题的文风,就是值得提倡的文风,它也有利于我们塑造更好的 学风、作风、世风。
(摘编自王学典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文简”要完全摒弃西方话语模式,以本土化语言实现通俗易懂,而“理透”需依 赖逻辑论证与实践相结合。
B. 材料一认为“神正”的历史担当要求文章能反映时代巨变、融通古今中外、研究真学问,这 是对写作者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最高要求。
C.材料一认为“文简”重在语言形式的简约,“理透”重在思想深度的透彻,二者共同构成了当 今时代优良文风的核心要素。
D.材料二批判堆砌材料的文风,是因为这种文章用形式繁复掩饰思想的贫弱,这与毛泽东批 评的“党八股”的本质相同。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简”强调语言通俗化,并非否定学术语言的严谨,而是要求表达艰深思想时避免晦涩。
B. 材料二批判某些文章“无一句无来历”,实则是讽刺那些缺乏独立思考、没有新认知的文。
C. 材料二以“剥洋葱”为喻,形象地论证了谋篇布局需由表及里,最终触及本质的写作理念。
D.两则材料均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批判写作中的不良倾向,但对应的写作要求各有侧。
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论当代文风的困境与突围 B.直面真问题,锻造好文风
C.从堆砌到洞察:写作的祛魅之路 D.文风改良与学风建设之关联
4.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文风是时代的风向标。材料一提出了优良文风的三大要素,其中,“理透”的根本在于坚 持 ① ,并通过实践与逻辑论证阐明真理,而“神正”强调文章需体现坚定的信仰、人民立 场及历史担当,最终实现 ② 的传播效果。材料二批评不良文风的根源在于 ③ ,认为 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直面问题,故主张写作者需以 ④ 为创作核心,从而引领“学风、作风、世风”的整体向好。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在文中(甲)(乙)(丙)(丁)哪处地方,为什么。(6分)
邓拓曾引用刘健和丘浚以“绳”和“钱”比喻人的学识的故事,一个是“学如一仓钱币,纵 横充满,而不得贯以一绳”,一个是“有绳一条,无钱可贯”,指出“每一篇文章如果都有一根思 想红线,把最重要的材料贯串起来,总是好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洮 ·砚
相裕亭
林廷玉在盐河北岸整出一块不大点的小菜地。天气晴好时,他就乘坐渡口划老信的船只, 到北岸去浇菜、捉虫,侍弄他的菜园子。回头,再乘着老馆的小船回来。
那样的时候,林廷玉是悠闲的。船馆也是悠闲的。小船划得快与慢,林廷玉觉得都很 惬意。
可这一天,划船的老信得了衙门里的钱,让他快去盐河北岸,把林廷玉林大人带回来。所 以,老馆手中的摇桨,就如同河面上的野鸭被水中大鱼追逐着一样,飞快地划动,眼看就要飞起 来一样呢。
船至河心,林大人隐约地看到本府知州蔡大人,领着一帮衙役站在岸边。他心里不由得紧 张一下,直觉告诉他——出了大事件。
上了岸后,方知有御旨宣他进京。
那一刻,林廷玉略显惊诧,误认为宫廷中,与他为敌者,仍然没有放过他,继续对他落井下 石了。并猜测,这一回,对方可能要置他于死地。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御旨上宣他进京去参 加一位王爷的葬礼。
瞬间,林廷玉如释重负。
凭他多年官场的经验,林大人似乎意识到,皇恩还在沐浴着他。否则,他一个外放边陲的 罪臣,别说是一个王爷病逝,就是他的亲娘老子故去,皇上都不会宣他入京扶柩。
冥冥之中,林廷玉看到自己仕途上的一缕曙光。而衙门内的大小官员,也已经预测到林廷玉将要东山再起。
林廷玉,明成化二十年进士。留京做给事中(言官)数载。其间,因弹劾大太监黄赞花钱为其胞弟在京城买官,而遭黄赞结党“反水”,将他贬至苏北盐区,做了一个徒有虚名的通判。
几度春秋,林廷玉窝在苏北盐区这个弹丸之地,名为通判(协助州官断案),实则是大家心中的“罪臣”。平日里,同僚、衙役们,都像躲瘟疫一样躲着他。谁都担心官场上近墨者,黑也! 无奈之下,他与夫人猫在盐河北岸,开辟出一小块菜田。与其说,他在那里自耕自食,过起了田园生活;倒不如说,他那是在躲避下官们的冷脸。
而今,一道御旨,越过州官、道台,直接宣他入京。这可是官场上的风向标。预示着他林廷玉,仍然是朝廷要员。难怪衙门专门派船去盐河北岸接他,知府蔡大人携众多官员都到码头上迎候呢。
那一刻,林廷玉林大人反倒不知所措了。
是夜,夫人给他收拾行囊,找出当年他在皇上身边所穿的那身朝服,想让夫君面见皇上时,穿戴得体面一些。
没承想,林廷玉却说夫人糊涂。
林廷玉说:“我现在是海州通判。”
言下之意,他岂敢“犯上”,再去穿当初做给事中(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的那身行头。
夫人可能也想到了那一层,但她仍旧不紧不慢地把夫君的朝服放进包袱里。夫人说:“带上吧,万一有用得着的时候呢 ”
在夫人看来,皇上此番召见,没准是让她的夫君官复原职。
未出所料,林廷玉此番到京城以后,又一道御旨面传于他,委任他出任右佥都御史,负责江苏都察院的全面工作。
那时候的都察院,是监察弹劾机关,相当于现在中纪委的派出机构。可见当朝皇上对他是何等信任。
消息传至盐区,衙门内外,一片欢庆。
而坐过几年官场冷板凳的林廷玉,反而异常平静。下官们前来道贺、送贺帖(请吃饭),他一概谢绝。知府蔡大人出面,设宴为他饯行,他也婉言拒之。此刻的林廷玉林大人,不是居高自傲,而是不想在这个时候“充大”,给地方官员们添麻烦。
可蔡知府于心不忍。尤其想到林廷玉在盐区的这几年,他作为本州知府,对他照顾不周。临别之际,他想变个花样弥补弥补。
于是,蔡知府便在家中翻出当地盐商送给他的一方洮砚。那物件,质地坚细,貌似鸟炭,浸水见绿,叩之无声,但呵之显露,又名呵砚,少说也值五头骡子、三匹马的价儿。曾经在紫禁城里行走的林廷玉,自然会懂得它的珍贵。可如何将它送到林廷玉的手上呢 当面给,林大人肯定不会要。若不打点一下,蔡大人又觉得自己以后的仕途中,难免会有求于林大人。
思之再三,蔡知府想到了看门守夜的一个老衙役。林大人每天从门前走过,想必他们相互问候,打交道比较多。于是,蔡知府便把那老衙役叫到跟前,向他仔细交代了一番。大致的意 思,是要他装作不识其物的样子,让林大人先收下并喜欢上那方洮砚。同时,还要让林大人事后能悟出那方洮砚的不一般。
守门的衙役,按照蔡知府教给他的说辞,在林大人面前,谎说在墙角旮旯里捡到此物。并说那物件,放在他那里,是废石头一块,林大人若觉得有用,不妨带上,以后看到它,也好对盐区做个念想。
衙役的一番言辞,陡然勾起林大人对盐区的眷恋。当下,林大人双手接过那方“石块”,轻 轻地拂去表面的灰尘,瞬间露出其细腻、典雅的造型,心中不由得一声惊叹:“好砚!”
林大人正想问此砚的来历,那衙役却看出林大人喜形于色的表情,顺口道出那砚台的妙处,即呵口热气,就可以冒出水珠儿。
刹那间,林大人笑容僵在了脸上。他思忖:一个看门的衙役,怎么会知道此砚的妙用 想必这砚台的背后,另有隐情。但此刻,那老衙役是当作废物拿给他的,他不妨也当作废物来处之。
于是,林大人莞尔一笑,跟那老衙役打趣儿说:“一担水,也不过三五文钱。”言下之意,此砚 与一担水相比,还差得远着哪。
随即,拒之。
事后,林廷玉得知那方洮砚,是知府蔡大人拐着弯儿送给他时,他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心想,一念之差,差一点把自己给陷进“坑”里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篇以林廷玉在盐河北岸种菜的悠闲场景切入,与后文接御旨时的内心波澜形成对 比,既展现其处境变化,也为人物形象增添层次感。
B.林廷玉被贬后,同僚“像躲瘟疫一样躲着他”,这一细节既反映了官场的现实与冷漠,也为 他“东山再起”后拒绝同僚宴请做了铺垫。
C.夫人为林廷玉收拾行囊时找出旧朝服,希望他面见皇上时穿戴体面,既体现了夫人对丈夫 的关心,也暗含着对丈夫东山再起的期盼。
D. 小说通过对林廷玉谏言被贬、接旨返京、拒绝邀请等情节的安排,塑造了一个历经官场沉 浮却坚守原则、谨慎自持的官员形象。
7.关于林廷玉拒收洮砚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知府送砚的动机,既有“弥补照顾不周”的愧疚,也有以后仕途有求于林廷玉的功利 考量。
B. 林廷玉初见洮砚时的惊叹,体现了他对砚台的鉴赏能力,这与他曾在京城为官的经历相 呼应。
C. 林廷玉根据老衙役知晓“呵之出水”的妙处,察觉到砚台背后有隐情,体现了他的谨慎与 敏锐。
D.林廷玉以“ 一担水不过三五文钱”打趣,既委婉拒绝,也表达了自己对这方洮砚的屑
一顾。
8.小说中林廷玉的心态变化贯穿全文,请结合文本完成下列表格。(4分)
境遇 心态
接到御旨前 ①
② 紧张
得知御旨内容 如释重负
被委任新职 ③
拒绝洮砚时 ④
9.小说中“洮砚”这一物件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材料 一:
民有歌淮南王者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帝闻而病之。
夏,封淮南厉王子安等四人为列侯。贾谊知上必将复王之也,上疏谏曰:“淮南王之悖逆无 道,天下孰不知其罪!陛下幸而赦迁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当!今奉尊罪人之子,适 足以负谤于天下耳。此人少壮,岂能忘其父哉!淮南虽小,黥布尝用之矣,汉存,特幸耳。 夫擅仇人足以危汉之资,于策不便。予之众积之财,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也。愿陛下少留计!”上 弗听。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卻,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返,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 汉卷》)
材料二:
文帝崩年四十有六,阅三年而吴王濞反。濞之令曰:“寡人年六十有二。”则其长于文帝也, 十有三年。当文帝崩,濞年五十有九,亦几老矣。诈病不朝,反形已著,贾谊、晁错日画策而忧之。文帝岂不知濞之不可销弭哉 赐以几杖而启衅无端,更十年而濞即不死,亦以衰矣。赵、楚、四齐,庸劣无大志,濞不先举,弗能自动。故文帝筹之已熟,而持之已定。文帝幸不即崩,坐待七国之瓦解,而折篓以收之。是谊与错之忧,文帝已忧之。而文帝之所持,非谊与错所能测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文帝》)
材料三:
赞曰: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节选自班固《汉书 · 文帝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反益骄A溢B即山铸C钱D煮海水E为盐F诱天下亡人G谋作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忍,忍心,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忍”意义相同。
B.举,发动,与《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意义并不相同。
C.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师说》“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不同。
D.愧,使……感到惭愧,与《孔雀东南飞》“兼愧贵家子”的“愧”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帝封刘安等四人为列侯,贾谊上疏认为这个决策并不高明,如同给盗贼送上兵器,给猛 虎添上翅膀。
B.晁错曾多次上书,言吴王之过,主张削藩,认为削藩对方要造反,不削藩对方也要造反,因 此削藩要趁早。
C.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年少于吴王十三岁的文帝本想用坐等吴王老去,来消解叛乱意图,进 而轻松化解危机。
D. 汉文帝致力于用恩德感化百姓,因此国内富裕殷实,兴起礼义之风,断案数百起,只有几 件使用刑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擅仇人足以危汉之资,于策不便。
(2)诈病不朝,反形已著,贾谊、晁错日画策而忧之。
14.三则材料在文帝不诛吴王这件事上的看法有何不同 (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和甫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雪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山峦在雪中显得崔嵬壮观,展现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B. 雪能平治险恶之所,滋润枯竭之地,将整个世界包裹其中,展现了雪的才德与力量。
C.本诗写了雪的色彩和功用后,诗人对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而感到失望和愤懑。
D.本诗以雪景为背景,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新法强力推行的认识与思考。
16.本诗“以雪喻政”,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时,小欣认为苏洵提出的“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 点固然不错,但不如杜牧《阿房宫赋》中“ ”站位高,因为杜牧的假设 里体现了人民性。
(2)小明在赣江旅游时,面对巍巍青山、浩瀚江水,不由得想起了辛弃疾《菩萨蛮 · 书江西造 口壁》中的“ ”,深感客观规律不可抗拒。
(3)与下图内容相符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中国文字寻常所用的不过一二千字。初看去似乎只要认识了这一二千字就可以看懂一般 普通的文字了,其实不然。中国常用的文字数目虽有限,可是拼合起的词却很多。例如“轻” “重”两个字是小学生都认识的,但“轻”字和“重”字和别的单字拼合起来,可以造成许多词,如 “轻率”“轻浮”“轻易”“轻蔑”都是用“轻”字拼成的词,“重要”“严重”“厚重”“沉重”“郑重”都是 用“重”字拼成的词。这些词当然和原来的“轻”字和“重”字有关联,可是每个词的意思、情味并 不一样。要体会这些词的意义和情味,词典不能帮什么忙。譬如“轻狂”和“轻薄”两个词明明 是有区别的,可是( )去查词典,就会看见“不稳重”“不庄重”等类共同的解释。这并不是词
典不好,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词( )有意义,( )有情味。词的情味完全要靠自己去 体会,词典是无法帮忙的。犹之吃东西,甜酸苦辣是尝得出说不出的东西。而且文字语言是社 会的产物,词由于长时间的运用,各有特别的味道,譬如“现代”和“摩登”意义是差不多的,可是 情味大大不同,“现代青年”“现代女子”并不就是“摩登青年”“摩登女子”的意思。 如“近代物理”不能说“摩登物理”,“中国近代史”也不能说“中国摩登史”。
对词的意义、情味的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如:
①他见我挨他坐下来,立即 (张皇/慌张)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②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消褪/淡褪)了门壁上炫耀 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 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③“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 (侃侃而谈/夸夸其谈),满足于一 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 中继续存在着。
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19.下列选项中所用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然而她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 的,冷笑说:“忘了 这真是贵人眼高……。”
B.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 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C.天上是皎洁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 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细轻的白沙巾。
D.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就像尼采自诩过 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20.下列填人文中第一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两个词原是英语modern 的意译和音译,但是渐渐分化,变成两个味道不同的词了
B.英 语modern 的音译和意译就是这两个词,但是渐渐分化,变成两个味道不同的词了
C. 这两个词原是英语modern 的意译和音译,但是渐渐分化,这两个词的味道就不同了
D. 英语 modern 的音译和意译就是这两个词,但是渐渐分化,这两个词的味道就不同了
21.请从文中标序号的三个句子里面任选两句,选择合适的词语将语句补充完整,并简要说明 理由。(4分)
22.请从词的“情味”的角度赏析下面语段。(5分)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 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Ⅱ中林廷玉因弹劾权贵被贬,却在困境中坚守本心;面对重返仕途的机遇,他保持清 醒;面对诱惑,他坚守原则。他的经历中,“坚守”二字贯穿始终——既是困境中的韧性,也是顺 境中的清醒,更是诱惑前的定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19分)
1. D(3分)
2. C(3分)
3. B(3分)
4. ①马克思主义方法 ②入脑入心 ③为发表而写作 ④直面真问题(4分)
5. 应放在(丙)处。理由:邓拓的话强调文章需用“思想红线”串联材料,与(丙)处“以观点统领材料,使观点与材料交融”的论述一致,可作为论据支撑该观点。(6分)
(二)阅读Ⅱ(16分)
6. A(3分)
7. D(3分)
8. ①悠闲(躲避冷遇) ②异常平静 ③警惕(清醒)(4分)
9. ①情节线索:洮砚是蔡知府行贿的载体,推动“送砚—察砚—拒砚”情节发展;②人物塑造:通过林廷玉拒收洮砚,凸显其坚守原则、谨慎自持的品格;③主题深化:以洮砚为象征,批判官场行贿风气,赞扬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6分)
(三)阅读Ⅲ(22分)
10. B、F、G(3分)
11. D(3分)
12. D(3分)
13. (1)让心怀仇恨的人拥有足以危害汉朝的资本,在策略上是不利的。(4分)
(2)(吴王)谎称生病不上朝,反叛的迹象已经明显,贾谊、晁错每天谋划对策并为此担忧。(4分)
14. ①材料一:认为文帝不诛吴王是“宽忍”,导致吴王日益骄横;②材料二:认为文帝是刻意为之,欲坐等吴王衰老以消解叛乱;③材料三:认为文帝是“以德化民”,体现其仁政。(5分)
(四)阅读Ⅳ(9分)
15. C(3分)
16. ①以雪“奔走风云”喻新法推行的声势;②以雪“平治险秽、润泽焦枯”喻新法的利民功效;③以雪“包地尽”喻新法的全面覆盖;④以雪“放春回”喻新法终将带来民生改善,表达对新法的信心。(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3)示例: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每空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 不仅 而且 如果(3分)
19. A(3分)
20. A(3分)
21. ①选“张皇”:“张皇”侧重慌张失措,更符合“如临大敌”的语境;②选“淡褪”:“淡褪”强调颜色逐渐变淡,与“剥蚀”“坍圮”等词的渐进感一致;③选“夸夸其谈”:“夸夸其谈”含贬义,符合对“极坏作风”的批判。(4分,选两句即可)
22. 语段中“破屋”“浓茶”“院子”等词质朴平实,“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用词清新自然,蕴含着对北平闲适生活的眷恋,情味恬淡而真挚。(5分)
发布于:广东省十大股票配资公司,中股配资,股票杠杆哪个平台最好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